你们知道明朝的内阁制是怎么运作的吗?接下来知秀网小编为您讲解。
因为明朝发明了一套内阁制,皇帝终于可以摆脱政事的束缚,放飞自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比如搞个豹房养一些奇珍异兽,比如稿稿木工做一个艺术达人,比如炼炼仙丹追求长生不老。在明朝之前的王朝,一直存在丞相这一角色帮助皇帝分担政务,可作为三省六部之首、国家最高行政长官,丞相既是皇帝的助手,也威胁着皇帝的专权统治,于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自秦朝丞相制度诞生开始,成为历朝历代政治斗争的主线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通过胡惟庸一案,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,将国家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,可这样一来,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亲自解决,实在是忙不过。
朱元璋毕竟是从基层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,跟个人精一样,该用什么人,该做什么事,一清二楚,处理器国家大事起来自然得心应手。可后来的皇帝都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,没有朱元璋那么丰富的阅历和能力处理这么多事情,也没法保证自己对所有问题都熟悉,于是就出现了内阁,一种为皇帝提供票拟建议的私人秘书班。当有事情需要向皇帝处理的时候,官员先上书给朝廷,再交由内阁大臣查看,内阁大臣一般由六部长官朝中重臣兼任,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见解,票选拟定(票拟)出几条建议,最后呈给皇帝决策,皇帝觉得没问题,就用朱砂笔在折子上写下自己的意见(批红),在盖上玉玺。
由此形成了内阁制度。一定要搞清楚的是,明朝的内阁制和英国等现代国家的内阁制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,明朝内阁制度并不是写在“宪法”立的成文制度,只是从明成祖时期开始形成的一种行政习惯,不具有法律约束的效力,皇帝可以凭自己的喜好自由选用辞退内阁大臣。第二,明朝内阁只有票拟的权力,决策权依然在皇帝的手中,因此没有皇帝的同意,内阁大臣并没有能力发布任何具有效力的决议。正因为内阁制是在确保皇权的基础上产生的,因此内阁虽然承担了以往丞相的职责,但并没有丞相的权力。有了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后,明朝的皇帝越来越懒,就连决策都懒得做,索性将批红的权力交给了身边的太监,让司礼监和内阁商量着来,没大事不要来烦自己。
掌握批红权力的司礼监就变成阉党,如果大监不批红,那么内阁什么事也做不了。明朝的皇帝把批红这么大权力给太监,不怕他们造反?与前朝不同,明朝的太监就只是太监,不会出任官职,更不会像唐朝那样还能掌握兵权,因此明朝太监的权力全部来自于皇帝,皇帝大多不担心太监威胁到自己的地位。明朝历史上叫得上名号的大宦官,如魏忠贤、刘瑾等,在外人面前耀武扬威的,可在皇帝眼里,就是一条狗,要你死,你就得死。综上,在内阁大臣和太监们的“通力合作”下,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才可以长期不上朝,而又不担心皇权受到威胁。
发表评论